论文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逻辑分析,对当前高校体育的课程设置、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走向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和拓宽体育体系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重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等观点。
高校体育教育既是我高等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素质教育全面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模式、评价体系已逐渐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的走向。本研究对加快高校体育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理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改革开放后,各高校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打破自然班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选项课占了很大的比重,曾一度推行循环练习法,之后是学习西方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成功体育教学法、快乐体育等,但都因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销声匿迹,高校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所以轻易否定一种教学方法或过分地赞成一种教学方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运用。
教学模式方面。各地高校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并列型、三段型、分层次型、俱乐部型等教学模式,其中一些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对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求较高,目前,像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场馆设施较为完善的重点高校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建国初期,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往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为主,以后逐渐采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以确定教学起点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价,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已作为下~阶段诊断性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的改革正在从一个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从开始的模仿、引进国外的理念到逐渐根据我国的国情,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改革之路。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发生偏差,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方面的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方向
2.1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程的安排上应相应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体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及水平,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锻炼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的单一化,应采取如技术测试,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技战术理论测试;在评价中,也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依此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5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提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适当的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更新他们的专业方面、心理方面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从单一技术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保证师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