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高考要不要考体育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能说出N个理由。笔者对此看法很明确,体育应该纳入高考选考科目。
中国的学生体质已经28年持续下降。据教育部调查,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只有29%的学校每周上满三节体育课,近80%的学生每天达不到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有的学校高中特别是高三基本全部停上体育课了。近年学生体质稍微出现好转的“拐点”正是在15岁年龄段的体育中考。
高考是个指挥棒,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再多,只要高考不考体育,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就不会买体育的账,重视体育只是口头上的。尽管什么一票否决、不能评优、不合格、不能毕业等强硬词语充斥于各种文件,但到目前为止,全国也没有哪个校长因为不重视体育而被问责,也没有哪个学生因为体育低于50分而没毕业,更没有哪个家长因为不让小孩参加体育锻炼而受到谴责。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青少年体质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2007年中央7号文件、2012年国办53号文件,都对推进体育高考有明确要求。
在今年7月28日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将增加体育课时。笔者测算,增加后体育总课时数可能仅次于语文和数学了。所以,体育既是核心课程,还是主干课程,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学科同样重要。
国家如此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怎么这次高考改革就没有体育的份儿呢?这与教育部近期针对学生体质连续下发了5个文件形成强烈的反差!
把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
新的高考改革试点,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必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既然体育与其他学科同样重要,为什么不能给予其相同的地位,将体育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放在一起让学生自由选择呢?为什么体育不能成为新高考改革方案“3+X”中的“X”之一?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如果体育是必考科目,确实阻力会很大。学生的运动天赋和潜能(动商)因人而异,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看似公平其实欠科学。目前中国的学生,智商很高,情商也不低,缺的就是动商。既然大家认可物理、历史等文化课方面的特长,为什么不认可体育的特长呢?只有将体育纳入选考科目,才能更公平。选不选体育,与选不选物理、历史等学科一样,学生自有考量。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比如甲同学选择物理、生物、地理,乙同学选择物理、生物、体育,都是选了3门。通常情况下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比花在其他任何一门文化科目的时间要少得多,体育还会提高其他两门选课的学习效率。这正符合高考改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本要义。
体育成为选考科目,可以扭转“唯分数论”。并不是人人都选体育,提高体育成绩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就像跑步,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博尔特。选择考体育不等于不学习其他科目,不选考体育不等于不上体育课、不参加体质测试。体育不需要搞特殊,只要将体育特长与其他学科特长一视同仁,给擅长体育的学生一个高考“选科”的机会,让体育真正成为德智体培养人才、德智体选拔人才的一个“筹码”,可真正扭转“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倾向。
体育进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体育中考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10多年了,其操作方法已经规范化,并被社会广泛认可,高考体育完全可以借鉴体育中考的模式。接下来就是该考什么项目的问题。
学生体质下降,主要是身体素质下降、体能下降,在各项素质中,耐力素质是关键。对18岁左右的青少年而言,800米、1000米跑既能考验耐力,也能考验速度和力量,是提高心肺功能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今年7月7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将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列为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年级的必测项目,测试方法和评分标准都已公布,届时只要参照高三年级对应的“耐力跑评分表”记载成绩即可,要分数有分数,要等级有等级。这样,体育成为新高考方案中的X之一就有了政策支持。此外,这两项测试成绩建议采用全电动计时,客观、高效又便捷,减少人为因素,保证公平公正。因而,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也最适合成为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的X之一。
根据调查,学生长跑成绩的总体分布大致呈现橄榄型,得高分不易,不及格的也很少,大多数人在60到90分之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经过锻炼之后,取得较为理想的考分都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大家还认为体育纳入选考有难度,还质疑800米、1000米作为学生选考体育项目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那么,教育部面对全国2.6亿学生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新《标准》,岂不是如同“皇帝的新衣”?再说,每个高三的学生本来就要测试长跑,而且病残、体弱、肥胖、不擅长跑步的学生可以不选考体育。
体育进高考只是权宜之计
体育纳入高考选考科目,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才是体育的本原。体育进高考,可能会把原本就不受待见的体育变成单调、枯燥的应试考核,但体育作为选考科目的“负面效果”,相比扭转学生体质不断下滑的严峻态势,只是小问题。与其继续忽视体育、继续让学生体质再次探底,还不如让体育成为新高考方案中的X之一,这样至少能让选择体育作为高考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以点带面,成为遏制学生体质下降的有效方法之一。
体育纳入选考,是“以毒攻毒”不得已而为之,国外也有类似的先例,如法国高考体育也占10%。任何考试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体育如果能够成为高考的一个选考科目,将彻底改变以学习成绩为考生唯一评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一旦应试教育不再盛行,体育像发达国家那样成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也就可以退出高考了。
任何新制度和新政策的出台,都是一次激励、一次纠偏,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就请从“高考选考体育”开始吧!
(王宗平: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