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创新“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工作,经2013年10月18日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从2013级开始启动本科生经典名著研读计划。本计划以“携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为主题,通过鼓励学生阅读经典、研习经典,达到培养心灵自由、学识广博、气质高雅、德行纯正人才的目的。 |
经典名著研读推荐书目暂设三个板块:“大学之门”、“思想之魂”和“学术之旅”。图书馆精心将书目收集起来,做成提要,以飨读者。 |
|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美]理查德·莱特著,范玮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馆藏地及索书号:新模范马路图书借阅处、人文社科馆、逸夫馆第二借阅室、浦江综合借阅处,G645.5/10086 |
本书列举了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在校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拥有一段充实、快乐的大学经历而指明了方向。同时,本书对于大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大学管理者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及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回归大学之道: 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馆藏地及索书号:新模范马路图书借阅处、逸夫馆第二借阅室,G64/10036 |
|
作者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收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学得更多。 |
|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郑也夫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馆藏地及索书号:新模范马路图书借阅处、人文社科馆、逸夫馆第二借阅室,C91/10215
|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为乐趣的“老学者”向青年学子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
《科学研究的艺术》,[英]贝弗里奇著,陈捷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馆藏地及索书号:江浦基本书库,G30/7H |
|
这是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作者190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1947年起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本书综合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见解,又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立论鲜明,编排醒目,语言也饶有风趣。作者十分注重实验和观察,非常强调审慎推理与客观判断。就是对待“机遇”“直觉”这些偶然性很大的因素,作者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人才能认出机会,利用机会;“直觉”必须以对问题持续自觉的思考来做思想上的准备。同时,作者的治学态度也十分严谨。他反复强调在进行实验或观测时,要密切注意细节,做出详细的笔记,切不可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二者混为一谈。他一再告诫人们,切勿让推理的进展超越事实,否则定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他主张用批判的精神来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旧。他还鼓励科学工作者彼此切磋,互相探讨,打开眼界,以免鼠目寸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