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云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黄戈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擘画了施工蓝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可以说,话语不仅是教师教学环节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发生确实“化学反应”的“酶”。因此,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心。
养成话语自觉,是教师强化育人意识的重要表征。广大专业课教师应将铸魂育人意识外化为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权力和能力的理性觉察,深刻体认自身对于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责无旁贷的话语引导力。一方面,要养成基于学生成长实际进行话语实践的自觉。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到,“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百姓的生活”。这意味着,教师要主动观照“95后”“00后”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人格心理上呈现的新特征,有意发掘他们在成长需求层次、样态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为课程思政话语资源汲取、内容供给、方式呈现“号准”脉搏。另一方面,要养成立足学生认知进行话语编码的自觉。尤其是在圈层文化崛起的“微时代”,教师在构筑课程思政意义空间的过程中要根植以学生认知图式为出发点的编码意识,通过艺术地创设语境、灵活地转换表达,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对价值灌输进行“再烹调”,使思政之“气”沁人心脾,使思政之“味”如盐在水,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滋有味”的营养餐。
明确话语优势,是教师找准育人角度的基本前提。广大专业课教师应在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交融的过程中发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为立德树人找准话语切入点。一要将课程思政“主力军”的角色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当前,160多万专业教师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占比高达80%,不仅有讲清、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体量优势,更有利用课堂内外时时、事事、处处言传身教,实现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加成放大的角色优势。二要将课程思政“主战场”的场域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囊括公共基础、专业教育及实践等各类课程形态,教师能够借助不同的知识内容、教育载体和方法,在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的话语实践中托举出向真向善向美的精神内涵。
优化话语能力,是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关键所在。广大专业课教师应将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作为落实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的使命行动,以话语能力建设带动育人能力提升。一要增强话语议题的主导能力。特别是在各色观点眼花缭乱的新媒体时代,教师要主动借助社会热点、巧妙创设教育议题,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成为学生的“优先关注”,并通过“把好方向”建构预设的教育图景。二要提升话语内容的建构能力。通过“化大为小”,以植根生活、具体感性的思政素材“小切口”,引导学生探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现阶段任务等宏阔抽象的“大世界”。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