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怎样联手:告别思政课、专业课“两张皮”
作者:李桂丽(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菁华(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能够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特点,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发展,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同向同行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青年学生今天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道德情怀、专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价值判断、工作成就等,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之间的“两张皮”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高校应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日常工作、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当中去。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发展,思政课程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突破:一是要把单纯的思政教育课堂拓展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空间。二是要实现授课主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的状态。以建设“大思政”格局为契机,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同向同行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在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中,价值、知识、能力是三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时丢掉了价值观教育,就等于生命机体失去了活的灵魂,人没有了精气神。价值是关乎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价值塑造比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国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指挥官,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把控大局。每个高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场指挥官,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围绕教材、教法、课程、课堂、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以各学院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单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联合单位,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合力格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协同并进,共同构建起长短相形、音声相和的多元育人机制。多元育人机制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做到真实,即课程思政建设要反映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要接地气,要与各门专业课程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二是要做到求实,即在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时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切勿好高骛远。课程思政建设要优化教育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关注实践操作,提升德育水平。三是要做到落实,即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脚踏实地。落实需要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组织保障是方向,制度保障是支撑,经费保障是基础。
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同向同行
实施课程思政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个重要方面,构建课程思政的大手笔。
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各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辅助,充分吸收并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积极引入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共建人,实现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建,共同发展。专业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学生、教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师的学术道德与水平,职业道德与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密切关注学生成长。课程思政建设应汲取思政课程在理论与实际、学习与生活、求知与求真等方面的经验,创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政大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专业课老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层次、教学环节上要融入德育内容。但是要顺其自然,避免生搬硬套。
6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四中学,抗疫英雄、县人民医院支援湖北护士沈晓炎,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有温度、有感触、有深度的思政课。郑飞华摄/光明图片
“保护网”“防护墙”“生命线”怎样建好:“键对键”“屏对屏”
作者:寇玉达(黑龙江省首批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黑龙江大学辅导员。本文系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项目号18TZTSKW020〕的研究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了巨大影响,催生了教育领域的很多变革,其中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将这次疫情比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大考”,那么网络可以视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一道重要“命题”,也是做好这张答卷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实际来看,网络不仅为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确保疫情防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键对键”“屏对屏”的广泛推行,为高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按下了快进键。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处理好三对关系。
新机遇与新考验
疫情发生后,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网络的魅力和其带来的便捷,网络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对高校来说,网络的信息传播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实现全覆盖,成为学生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场域,这也给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环境、空间、内容建设等方面迎来了新考验。随着网络思政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展,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更强,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地融入,也给主流阵地建设带来了潜在风险,增加了网络思政育人效能的不确定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把解决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加大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供给侧与需求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如何,最终都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求更加突出,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平台,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突破传统工作思维和教育空间的壁垒,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获得大学生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结合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需求侧出发,不断优化供给侧,正确处理好学生骤然增长的网络信息、网络内容、网络沟通需求,尤其针对疫情常态化下学生出现的心理情绪、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变化,要及时发现其中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思政的内容供给,除了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对接之外,更要在大是大非和底线原则上筑牢师生健康监测的保护网,建立意识形态阵地防护墙,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网络思维与网络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迫切需要在网络思维与网络素养两个维度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润物无声。
树立网络思维,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主动转变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进行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提升网络素养,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和潜心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大学生认知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用新兴技术手段,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情境和话语体系,着眼于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充分认识、分析和研判,提升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新环境的变革,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定力,利用网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讲清国家政策,做好信息传播路途上的把关人。
扬州大学商学院的小红星实践讲解团,利用暑假面向孩子们开展红色文化传播系列活动。赵少寒摄/光明图片
教学“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怎样实现:来一场新课堂革命
作者:杨玉新(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关键课程的重要一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在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集群建设三个方面持续推动守正创新,在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发展定位、办学特色、优良传统,在思政课建设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理论教学活起来。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要善于运用启发方式,尊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效改变传统课堂缺自学、缺研讨,用少数同学互动代替多数同学回答、用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考的被动接受状态,真正让学生开动脑筋、迸发火花,生成思想。让实践教学动起来。要充分发挥本地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挖掘思政课特有的实践元素,进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项目和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红色教育基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而实现与理论教学的同进互补,使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让网络教学火起来。思政课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行一场新媒体、新技术、信息化的课堂革命,扩大辐射面,增强活泼性,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真正实现思政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所在。开启“加速度”,选优配齐。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高校应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出发,将选优配齐的任务放在首位。强化“大练兵”,建强创优。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好老师,是思政课建设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加强示范引领,发挥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引导思政课教师学名师、当名师;另一方面,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教学技能。用好“指挥棒”,激励保障。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制度,高校领导既要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备”思政课、集体“研”思政课,还要全面“听”思政课、协助“讲”思政课,有的放矢地建立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坚强领导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因此,高校要以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为根,打造根深枝叶茂的思政课程建设集群,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打造多学科同向育人的思政课程集群。高校应切实提高思政课必修课建设质量,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课程集群。思政课选修课是思政课必修课的有效拓展,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也更为丰富,可以采取多学科同向育人的理念建设思政课选修课。长春理工大学作为具有鲜明光电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创新推出以追光逐梦为主题的“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程,不同领域专家齐聚思政课堂,实现多学科育人同向发力,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爆款课”,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项目。打造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程集群。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大中小学结对共建,搭建思政课一体化的教研平台,形成大格局的思政课程集群,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育人”“育才”如何统一:全体总动员
作者:李宇鹏(北京化工大学公管系教师,社会学博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思想,这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对高校而言,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整合运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搭建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和组织等工作矩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大思政”教育理念科学回答了思政育人的内在规律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我国高等教育在历经了大众化阶段快速增长后,逐渐回归教育本质,开始认真思考并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遵循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任务,统筹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是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保障和根本问题。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对“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这句古语来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我们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还要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高尚道德。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在于科学回答了思政育人的内在规律。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的教育必须同时引起学生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力方能达到目标,道德情感的体验与道德行为的实践是人的个性特定品质生成的重要机制。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展开,将教育传递的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活化”新知识,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并内化于生命本体。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就是要全方位地寓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生活环境等于一体的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贯通的有机统一,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理念,也是一种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实践。
高校思政要回归教育本质,推进全员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网络平台上,也可以在管理服务中,还可以在校园环境中。
高校思政的“全员育人”应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中,思政课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触及大学生灵魂深处。专业任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程思政作用。学校知名教授、退休老教师回校授课,讲授学科发展历史、专业文化和科研精神等,言传身教,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德育因素有机融入专业建设。辅导员重点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培养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管理服务人员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理念,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作用,寓教育于管理服务工作之中,强师德、正师风、树师表,用高尚师德和热心周到的服务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杰出校友和优秀学生以其鲜活事迹发挥先进模范和道德感染作用。班级学生干部、学校保安人员、保洁人员、餐厅服务人员等学生学习生活近距离接触的各类服务人员,以高尚的道德和体贴的行为感染教育大学生。学校之外,家庭、政府、社会都积极配合、共同参与。
“大思政”格局要义在“大”,关键在“合”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其要义在于“大”,其关键在于“合”。
从纵向上,一是大学与高中相衔接。将大学阶段思政课与高中阶段思政课有效衔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增加课程的深度,拓展课程的宽度,将大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纳入考试考核,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升阶,以实现持续培养。二是大学四年的有机衔接。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大学四年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
从横向上,一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思政“金课”,引导思政课教师采用自读、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翻转课堂和网络微课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并辅之以才艺、体验、技能、展示、公益和讨论等课外实践活动,让思政课程“活”起来。邀请社会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等进校做客讲座,使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