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共计1998项。其中,江苏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54项,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67项,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0项,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80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江苏获奖项目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全省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具有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
坚守育人初心,提升教学本领
从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失学率和留级率严重、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一所薄弱村办小学,发展成为占地300亩、有3000名师生,涵盖幼儿园、小学(3所)、初中、行知基地的现代化教育集团,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几代教师扎根乡村40年,坚守初心,致力于乡村儿童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潜心开展行知教育实验,构建了大情怀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
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等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该项目系统梳理了学校40年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的历程,总结了行知小学从一所落后的村办小学发展成为中国新型乡村学校的经验,凸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中国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解决当代教育实践实际问题的还有南京市鹤琴幼儿园。该园园长张俊等申报的《成就“活教师”: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引领下幼儿园青年教师成长的创新实践》项目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介绍了以活教育思想为引领,针对幼儿园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展开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确立了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教师成长目标与主张,二是探索了“活教师”的成长路径,三是构建了“活教师”的成长生态。
南通市启秀中学教师李庾南等申报的《“班级育人”60年》项目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李庾南也成为全国两次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第一人”。
李庾南1939年出生,在启秀中学从教66年,连续担任班主任超过60年,被誉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典范。她长期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创立了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体系,该项成果在2014年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也是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60个基础教育改革成果项目之一。
在超过一个甲子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李庾南先后经历了“姐姐班主任”“妈妈班主任”和“奶奶班主任”3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内,她的德育理念、班主任工作实践不断变化和提升。她说:“我非常珍惜当下的时光。孩子们喜欢我,家长们信任我,社会认可我,这就是人生的幸福、生命的价值。我不会离开讲台,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永远年轻,不会疲倦。”
改革育人模式,夯实创新之基
“优秀人才是可以扎堆出现的。”提到南京大学国家实验室实验班对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意义,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主任邢定钰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句话。
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扎实的数据支撑。自2009年创建以来,“国家实验班”已经培养出百余名优秀博士。据统计,第一届“国家实验班”中物理学院的27名学生,近一半只用4年就取得博士学位,3名学生的论文获评江苏省优秀博士生毕业论文,远高于普通培养模式的数据。目前,从“国家实验班”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均从事与学科相关的工作。以第一届“国家实验班”为例,毕业生中有近一半在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慕尼黑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工作。
基础学科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源泉,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仰望星空的“领跑者”。鉴于此,南京大学物理学科秉承“拔尖人才中国育”理念,依托该校“三三制”本科培养模式改革及“四三三”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课程贯通、导师贯通、培养贯通为抓手,提出了本硕博连读的全程贯通式“国家实验班”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该模式持续探索国家科学平台与拔尖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机制和方法,尝试解决拔尖人才培养中研学融合、管理机制、评价改革以及德才兼顾等多个问题,不断培养出一批家国情怀浓厚、学术水平精湛的优秀人才。南京大学申报的《全程贯通式“国家实验室实验班”物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培养》项目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苏州大学通过课程治理体系创新和课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案设计与行动实践,围绕“如何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内生动力、如何形成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的有效支撑、如何有序推进课程改革的整体行动实践”等方面,为解决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普遍面临的改革问题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样本”。该校申报的《创新治理 促进交叉 深耕内涵——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重构与改革的苏大实践》项目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万博体育bet 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面向科技创新前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把准创新创业教育着力点,形成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新模式。该校申报的《科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聚焦培养创新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系统设计和推进“科研链—产业链—教育链”三链深度耦合,将产学研合作优势迁移赋能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育人体系,贯通人才培养
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的产科护士王洁珣初中毕业后进入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学习,5年后转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本科学习。和那些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大学的同学相比,王洁珣的医学基础更扎实,护理技能更熟练。优异的表现,让她在省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去剑桥大学做短期交换生的机会。
贯通培养为职校生绘就精彩人生。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克勇等申报的《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项目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江苏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教学流程的“一体化实施”,以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小学院、大学校”体制下,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原则对省域97所五年制高职办学单位实行的“一体化治理”。“一体化设计,解决‘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体化实施,解决‘如何育人’的问题;一体化治理,解决‘育得怎么样’的问题。这是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部内容。”刘克勇说。
建立职业教育特色育人体系需要明确育人目标,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精准画像,确立了培养学生掌握多种岗位能力的“复合性”、掌握技术理论和关键岗位能力的“精深性”、适应技术变革的“创新性”的“三性”培养定位,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向产业高端化升级。该校申报的《服务“两个高端”的“三性一体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项目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农业科技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用不好、留不住”等问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多元协同、先试先行、政策推动、共同培养”政校村联通的人才定制培养工作机制,创立“业岗融合、课岗适配、农学结合、分类施策”农科教融通的人才定制培养路径,创新“立足岗位、精准对接、一体设计、终身培养”职前后贯通的接续育人模式,形成了乡村农科人才定制培养的江苏模式,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该校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申报的《政校村联通、农科教融通、职前后贯通:乡村农科人才定制培养的江苏模式》项目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3年8月9日《江苏教育报》一版: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776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