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视角>> 正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基础设施抗风防灾能力如何实现本质提升?多名专家学者集聚南工大共同商讨

时间:2023-07-04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作者:许伟志 谢雅文 摄影: 编辑:王小轩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风灾是世界上发生最频繁、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助力基础设施抗风防灾能力实现本质提升?日前,第五届江苏省工程师学会风工程学术会议,暨基础设施智能抗风防灾及韧性提升国际论坛在南工大召开,来自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围绕风灾防范、抗灾和韧性提升等话题展开研讨。

双方协力,聚焦抗风防灾第一线

“江苏省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区域,也是全国风灾较为严重的区域,每年台风、龙卷风等强风袭击会引起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学会致力于团结引领广大工程科技人员,持续打造有利于工程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本次会议的召开也是希望专家学者为我国基础设施智能防抗风防灾及韧性提升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协原副巡视员许钧表示。

“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抗风防灾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抗风防灾能力,持续提高风灾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增强基础设施的风灾适应性和恢复能力,以便共同促进江苏省风工程研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江苏省工程师学会风工程专委会主任王浩表示。

“要乘时代之风,胸怀国之大者,着力强化抗风防灾研究的使命担当;要乘创新之风,瞄准难点痛点,着力助推风能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攻关;要乘绿色之风,聚力协同育人,着力培养风能开发利用的紧缺人才。” 万博体育bet 陆伟东副校长说。

集聚智慧,共商韧性提升最前沿

“基于空气动力学方法优化构件几何外形和基于机械方法设置减振装置,从而提车桥耦合系统的抗风能力。”国家特聘专家,东南大学蔡春声教授表示,可以借鉴古人治水疏堵两种策略,双管齐下,实现大跨桥梁在复杂风环境下的韧性提升,保障桥梁行车安全。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土木、环境及建设工程系终身讲席教授陈新中在主题报告中指出,风致振动是高层建筑面临的挑战之一,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可以进入弹塑性,尤其是隔震结构,并对不同风速状态下的结构风振响应规律进行了阐述。

“机器学习模型的概率回归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一脉相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的主题报中指出,采用传统力学方法解决考虑不确定性的工程问题,计算难度大、工作效率低,通过机器学习的赋能将大大提升计算效率,机器学习+力学成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效手段。

“风电作为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国际知名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副主编香港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毕凯明的主题报告针对多灾害耦合作用下风机破坏问题,提出多模态的振动控制策略。

“现代桥梁的发展呈现出跨度超大化、结构轻柔化特点,造成桥梁结构风敏感性显著,给结构安全运维带来调整。”江苏省工程师学会常务理事及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浩教授指出,随着健康监测系统在大跨桥梁工程中应用,实现了监测数据积累,为物理-数据联合驱动的大跨桥梁风效应预测奠定了基础。

“船撞是仅次于洪水的桥梁倒塌第二大原因。”万博体育bet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方海教授主题报告从船桥碰撞机理、被动防撞系统及主动防撞预警系统等方向分享相关研究成果,为提升大型桥梁服役过程中性态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通讯员 许伟志 谢雅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

2023年7月3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https://wap.yzwb.net/wap/news/3054210.html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