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博体育bet 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率先在土建类专业进行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尝试对传统建筑工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设计院,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的状况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用人单位反映,每年30多万补充进“高级专门人才”大军之中的工科毕业生,无论是从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毕业,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等问题。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所在。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推进教育创新,造就大批有经营头脑的工程师和有工程素质的经营者,强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以使得未来中国的产品以信誉度高、科技水平高、附加值高而享誉世界。万博体育bet 在土木建筑领域,采取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提高该领域所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危机
高等工程教育以工程应用为主要目标,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领域产生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即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定位不明确,过分强调研究型、国际化,丧失了工程特色,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不清晰,削弱了学生作为工程师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的质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用人单位反映工科毕业生知识面单一,动手能力弱和创新意识差,毕业生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实用性”不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既不适应当前工程实践复杂化的趋势,也不符合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大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
如何对自身进行优化和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工程教育界掀起了回归工程本位的浪潮,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在1994年发表的《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报告中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口号,要求工程教育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知识的系统性,即重视大工程教育观。工程教育回归的提出是高等工程教育界对当前工程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思,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界对自身发展方向的一种追求与期望,是未来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这对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二、土木建筑领域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表明,工程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它强调科技与环境的自然融合,这需要工程师掌握与工程有关的人文社会类知识,具备高尚的社会道德,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合理应用技术。随着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转入建筑内部,建筑功能的复杂程度、建筑体量的庞大程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一个建筑物,是由规划、建筑、结构、设备、能源、环保等多个系统专业和系统构成的有机协调的统一体。各专业在一个总的目标规定约束下既独立又合作的工作,进而为用户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
随着现代工程中各学科的不断交叉和融合,人们对设计人员的团队协作和相互沟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以一个完整的房屋建筑设计为例,建筑、结构、水、电、暖等设计环节彼此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满足建筑所需的综合性功能要求。同时现代建筑正朝着大型化、综合化方向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复杂,建筑体量越来越庞大。建筑物各系统间的协调与综合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当前理工类高校采取分立式的分科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工程发展的步伐。在毕业设计安排中,学校还较多采用的仍然是独立选题的毕业设计模式,设计过程中各专业间没有关联,这并未真实反映出实际设计单位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间的协调和配合的整体要求。学生由于缺乏跨专业的知识的整合,难于建立整体的绿色建筑的概念,缺乏整体的大局观,缺乏建筑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多需求的冲突与矛盾的能力,缺少相应的锻炼措施,不具备完成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能力,滞后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土木建筑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我国大学本科建筑教育在传统上所存在的问题和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吸收各国著名大学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先进经验,实施全新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重点推出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转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体系,对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万博体育bet 土木建筑学科比较齐全,同时拥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建筑设计院,这为探索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具体做法是将建筑类所有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筑电气方向)的毕业生有机组合,模拟建筑设计院的工作环境,共同完成综合性建筑工程的设计。
1.培养目标
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视野、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人才的特色在于“应用型”、“综合性”和“高层次”。所谓“应用型”就是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一专多能,不仅具备本专业工程素质,而且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对本专业的要求。所谓“综合性”是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同时具有高尚的人文与自然伦理道德和严格的职业操守。所谓“高层次”就是要通过实验区的培养能够从事大型复杂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和专业的基本研究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主要面向工程应用,面向设计过程。使学生建立整体的大建筑的观念和现代建筑设计思想,能够全面系统考虑建筑的功能与布局,懂得协调处理各子系统的关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尽快掌握建筑物设计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考取各类注册工程师资格作好准备。
2.教学安排
教学形式包括:集中的课程教学,设计院的实训,建筑项目的团队设计等环节。被遴选为培养对象的学生从第5学期(建筑学专业学生从第7学期)在完成各自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学习同时,必须完成“建筑环境心理学”、“建筑工程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新型建筑环境设计”、“绿色建筑”、“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设计实务”等必修课程,学校还为这些同学专业开设“高能效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概论”、“可再生能源技术一”、“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气候与建筑”、“建筑美学”、“太阳能建筑”、“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工程经济与工程管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风技术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建筑消防技术”、“建筑节能”、“建筑供水安全与节水技术”、“智能建筑”等选修课程,其中不乏在分析整合建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新的综合性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建筑设计各专业的了解,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团队毕业设计
该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检验是通过共同完成跨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来体现的。学校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参与该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的同学提供实习实训条件。
(1)师资配备。学校为毕业设计团队配备精干的指导教师,选配相关专业且具备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且具有丰富工程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从组织的整体上达到较高的设计水平,确保了团队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同时为拓展师资来源,学校还聘请一些当地著名的资深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鼓励年轻教师参与进来,协助老教师完成指导,既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又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完善了教师梯队建设,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课题来源。团队设计选题均来源于实际工程,设计课题不仅要涵盖本专业绝大部分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同时还应该与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科技紧密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通常,跨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在毕业设计的前一学期中后期开始,由参与团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所有教师集中商议,提出本专业对所选课题的基本要求并汇总,在此基础上形成团队毕业设计的课题,并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查。学校教务部门组织本学科的专家对所选课题进行论证,获得通过后方可最终确定为团队毕业设计的课题。为凸现所选课题的真实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所选课题必须为真题,还必须与当前建筑领域的“节水、节能、环保”等趋势联系紧密。
(3)过程管理。指导教师为团队毕业设计制定明确的进度计划。团队设计的学生共同在模拟设计院工作环境的教室,按照符合设计院的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便于工程设计中的各专业学生建立整体设计概念,相互密切配合,并就设计中的问题及时开展讨论,互相补充设计资料,协同完成满足工程使用功能和工艺所需的方案设计,结构体系,使用面积、管道井尺寸、防火要求等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避免实际设计中各专业的碰、撞、漏现象发生,最后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施工图会签(在纸质图纸上会签)。通过模拟设计院环境的团队设计,使学生体验了设计院的工作方式和施工图产生的全过程,提供实战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