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前不久透露,我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和博士人数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那么,博士培养的质量到底怎样?其中存在的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记者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
从18人到20万人:30年增长一万倍
1978年,中国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2006年全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20万人,是原来的一万多倍。我省的博士生培养略晚一些,198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25名博士生,此后招生人数逐年增加,1998年突破1000人大关,2003年超过4000人,2009年我省高校共招收博士生4865名。28年间,我省已累计招收博士生4万多名。到去年底,全省在校博士生达到1.92万人。从25人到近2万人,不到30年增长了近800倍。
博士学位本来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现在人们读博的目的已经多样化甚至异化,很多人并不仅是为了做学问而读博。南京大学的小周今年刚刚考上了本校的博士,“硕士毕业时想留校,但我们学校和其它高校都要求有博士学历。”南京林业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博导闵文君教授对记者说,现在高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取得博士学位已成为留在高校任教的必备条件。
博士头衔对走向仕途也大有裨益。有的地方政府在公开选拔官员时,处级干部岗位也要求有博士学位。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士选择了从政之路。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曾透露: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现在博士半数以上进入了公务员队伍。对此,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认为:“博士生主要是为培养做教师、做科研的,而不是培养出来当官的。”
博士帽成在职人员晋级“敲门砖”
愈来愈多的在职人员正争相去戴博士帽。南京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女博士生小孙介绍,他们专业共有10多人,其中在职人员占到三分之二,而且大多来自高校。
杨老师在南京某高校任教,去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高校压力大,读博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比如职称评定、博导资格申请等。”杨老师坦言。
据杨老师介绍,高校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985、211这样的重点高校,他们本身有博士点、硕士点,这样的学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就很高,在评定正高职称或者博导资格时,博士学历是必要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没有博士点的普通高校,老师如果拥有博士学位,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会有一定的加分;而在以本科教学为主的高校中,虽然教师读博不是很急迫,但是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也会更受到校方重视。
“国外讲师都可以带博士生,但在我国一定要资深教授、博士才能当博导。”万博体育bet 校长助理张进明教授认为,这不利于让真正有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优秀人才及早脱颖而出,同时也使得攻读博士学位更趋功利化。
加入争抢博士帽行列的,还有众多官员和国企年轻干部,这使得博士帽更像职务升迁的一块敲门砖。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官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是不需要,但大多数官员所追求的,与其说是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还不如说是博士学位的象征意义。“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往往成为提升的先决条件和关键因素,直接导致一些官员对博士学位趋之若鹜。”
一个导师要带二三十个博士生
博士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引起人们对培养质量的关注。而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博士论文抄袭现象,加剧了人们对博士质量的担忧。
“国内的博士生培养体系与国外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博士后何老师坦承,目前中国的高校、研究机构对博士生的培养体系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而且以导师的意志为主。而且导师们一般都是各所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从事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的时间较多,也会分散他们培养学生的精力。
南大社会学院院长、博导周晓虹教授告诉记者,现在高校一位导师带二三十个博士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博士生带多了,培养环境就会出问题。“导师对我们学业和生活的关心根本顾不过来,更别说个别指导了,我们与导师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博士生小赵反映。
“导师带的博士生数量多,在职人员多是一个重要原因。”周晓虹说,不少在职读博人员是官员或者老板,他们不好好上课、完成作业或查阅文献等,有时作业、论文都找“枪手”代劳。读博士一般规定3至4年毕业,但有的在职人员读了9至10年还毕不了业,于是一直积压下来。
有专家尖锐地指出,在职博士生已经“玷污”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他们用不菲的学费买博士帽,而大学以卖学位换取资源,是典型的权钱交易。”
缺乏竞争导致“零淘汰率”
“我国与国外博士培养存在不小的差距,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竞争机制,没有实行‘淘汰制’,学生能进不能出。”周晓虹说,在美国等西方高校,博士生最后只有一半至70%的通过率,而我国只要进来了一般都能“混”出去,基本上是“零淘汰率”。
有专家建议,博士论文应采取筛选率,采取匿名评审一票否决权制度等。对于那些长期不能毕业的博士生也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去年底,南大就出台政策规定:到今年底,对于那些读满8年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一律清除、退学。
周晓虹建议,我国可以引进国外大学的博士候选人制度。在博士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之前,进行博士候选资格考核,通过资格考核的博士生方可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阶段。资格考核二次不通过者,终止其博士生阶段学习,逐步将淘汰机制引入博士生培养过程。“该考核体制能够极大增强博士生学习及研究的积极性与紧迫感,有利于加强博士生培养管理,提高博士质量。”最近,暨南大学出台新规:博导每年招生不得超过1名,每超过1名,导师需上交配套经费1—3万元。有关专家认为,用经济杠杆来调控,不失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一个方法。“此规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让更多学生在有科研实力的导师门下深造。”
当务之急是实现学术价值回归
“对于国内博士教育来说,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实现学术价值的回归。”上海交大熊丙奇教授认为,如果国内博士教育坚持学术价值,注重学术功能,以“读博士就是为了做顶尖的学问,培养博士就应培养一流学术人才”为出发点和目标,那么很多今天存在于国内博士教育中的问题都不会存在,博士学位也不可能如此快速贬值。
有专家建议,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对此,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施国庆教授却认为,对于在职博士生的培养,不能“一刀切”,培养博士不能只是为了充实高校和科研部门,博士也不代表不可以从政。同时,在职人员不是不可以读博士,但对其学术要求绝对不能“打折”,对其学术水平、学术能力的考核绝对不能“走过堂”。比如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修改、评审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强化过程管理和导师的责任意识,确保培养出的是“货真价实”的高级人才。(秦继东 姜晓晓 任松筠)
http://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_xin/2009-10/13/content_17924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