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europe》报道陈苏教授课题组微流体纺丝最新成果

时间:2015-12-05 来源: 作者:化工学院 摄影:化工学院 编辑: 上传:
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中查看。

以微流控技术为代表的微化工是化工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微流体纺丝技术因其快速的传质传热以及易于操纵的特性,可实现对纤维的结构、形貌、组成的精确控制,为制备功能性异质杂化微纤维提供了良好的微反应平台,在化学合成、生物传感、组织工程、纺织等领域呈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

近日,《Chemeurope》报道了我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陈苏教授及其博士生张艳等人在微流体纺丝和微纤维反应器领域的最新成果。借助微流体纺丝技术成功构建了微纤维微反应器,原位反应制备出量子点负载的异质、多形貌的荧光杂化微纤维。所制备的竹节状和Janus纤维表现出各向异性的荧光信号并且可用于多重信号传感领域。研究成果日前在材料领域著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作为封面论文发表 ("Microfluidic-Spinning-Directed Microreactors Toward Generation of Multiple Nanocrystals Loaded Anisotropic Fluorescent Microfibers", DOI: 10.1002/adfm.201503680)。

此外,今年陈苏教授课题组还报道了一种快速简单制备竹节状微纤维陈列的方法。该课题组创新性地将瑞利不稳定原理(Rayleigh instability)应用到微流体纺丝技术中,借助自组装、微反应的方法,成功制备出竹节状异质杂化微纤维,相关工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Chem. Commun.》期刊上(Facile fabrication of structure-tunable beadshaped hybrid microfibers using a Rayleigh instability guiding strategy. Chem. Commun.,2015, 51, 17525-17528.)。

此前,该课题组就以微流体纺丝技术成功构建出1D-0D, 1D-1D 和 1D-2D多维度微反应器以及有序荧光微阵列纤维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14, 126, 4069–4073.)。

该系列研究成果拓展了微流体纺丝技术在微反应器领域的应用,同时丰富了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和应用研究。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图文:化工学院;校对:李雨秋)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