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材料学院选派青年教师出国交流访问
作者:管理员 摄影: 审核: 阅读次数:发布时间:2013-12-31

为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支持并进一步推动学院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根据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总体部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及与合作院校联合资助等多种资助方式,分批次选派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留学。 最近几年学院依托江苏省材料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平台及其他渠道,加大了选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的力度,从2009年至今,共有21人次出国交流访问,青年教师在国外开展了一系列高层次的学术活动。

陆春华教授2010.05~2010.12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从事高访。访问期间,在李沛文(Perry Li)教授的新能源与燃料电池研究室从事太阳能光谱转换材料应用技术研究,负责纳米光转换材料实验方案设计、装置搭建、材料设计与合成及性能测试等工作;同时,并与吴筱益教授开展生物组织工程荧光标识纳米复合材料合作。期间,受邀为亚利桑那大学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系全体师生作了有关转换纳米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专题学术报告1次。同时,积极推荐了学院沈岳松博士到李沛文(Perry Li)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开展“燃料深度脱硫、催化重整制氢、固体燃料电池发电”新材料的研究。

留学回国后,先后邀请李沛文、吴筱益教授到万博体育bet 进行学术访问,并聘李沛文教授为万博体育bet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目前与两位教授的课题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一方面,从沈岳松博士课题组向李沛文教授课题组先后输送了张舒扬、汪小鑫2名研究生攻读博士和1名访问学者,继续从事新能源材料合作研究,双方已在Applied Energy,Fue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个;从自己课题向吴筱益教授课题组输送了一名博士研究生,双方进行联合培养,从事纳米荧光标识生物组织工程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另外一方面,以在美留学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积累为基础,拓展了太阳能高效应用新材料领域,形成了本课题组高效太阳光热转换陶瓷和耐高温水泥基储热复合材料的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CBM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崔升老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MaohongFan和Armistead (Ted) Russell课题组,双方在国际上首先合作开展一种新型高CO2吸附的APTES改性氨基改性SiO2气凝胶材料方面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SCI,IF:11.653)。随后江国栋老师、孔勇博士研究生相继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怀俄明大学的MaohongFan课题组继续深入开展高CO2吸附、光催化用新型多孔纳米材料等方向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经联合发表SCI学术论文6篇。潘志刚老师即将去他们课题组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赵相玉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所,在德期间要研究方向为氯离子电池,包括氯离子电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提出与证明,以及电极与电极液体系的设计。另外,合作研究了镁电池的相关工作。协同Prof . M. Fichtner指导了研究方向为氯离子电池的博士研究生一名,在德国期间共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IF:13.734);申请欧洲发明专利一项,并在美国扩展注册。

王丽熙于2012年5月-2012年11月至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访问,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C.P.Wong(汪正平)教授。主要从事稀土复合荧光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纳米氧化物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等研究工作。回国后,邀请C. P. Wong教授来万博体育bet ,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广大师生作了“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 Recent Advances on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for Advanced Electronic, Photonis and MEMS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汪教授针对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电子封装等领域的应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汪教授对学生学习和科研重点、教师如何指导研究生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倪亚茹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访学研究,师从Christopher J. Summers教授,主要从事光子晶体的光学性能模拟计算以及光转换材料量子点材料的研究工作,参与了3项有关光子晶体与发光材料复合应用的研究项目。经过1年的学习,不仅开阔了在光学材料以及光子晶体材料方面眼界,也与对方课题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周勇敏老师前往美国肯塔基大学应用能源研究所(Center for Applied Energy Research, University of Kentucky)从事高级访问学者一年。访问期间,参与该研究所由Tom Robl教授牵头的环境与煤技术课题组(Environmental and Coal Technologies—— ECT Group)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包括粉煤灰、炉渣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申请美国专利一项(HYBRID CEMENT CLINKER AND CEMENT MADE FROM THAT CLINKER);同时也积极与该研究所包括主要从事CO2减排方面研究的其他课题组的学习交流。访问学者期间(2009年5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参加了在美国Lexington召开的2009 世界粉煤灰会议[2009World of Coal Ash Conference (WOCA)]。

通过一年左右的研究,相互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并成为Coal Combustion and Gasification Products Journal编委成员。回国后,与福建龙净环保股份公司共同邀请Tom Robl教授等到万博体育bet 进行参观访问,并开展相应的学术交流。目前与该研究中心的课题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并随后推荐了我院青年教师到该中心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双方联系紧密,正尝试在地聚物制备与性能、沸石制备及性能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工作。

2010.6-2011.1期间刘云飞前往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e for Materials Science,简称NIMS)进行访问交流,与NIMS电子显微镜组(包括先进纳米特征中心和超高电压透射电子显微镜工作站)主任、主干研究员竹口雅树(Masaki Takeguchi)博士就“硅酸三钙(C3S)的微结构”及“碱金属钼酸盐发光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合作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1.8-2012.8,马素花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建筑材料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一方面围绕阿利特结构与水化活性的关系,研究了阿利特水化活性及胶凝材料C-S-H凝胶形貌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向《Journal of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投稿,另一方面围绕高胶凝性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制备,研究了阿利特-ye’elimite体系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相组成表征及水化活性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上发表;另外,参加了瑞士水泥混凝土方向专家举办的年终交流会。

冯永宝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University of Kentucky访问,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参与了Power Generation and Utility Fuels Group承担的美国能源部项目A Solvent/Membrane Hybrid Post-combustion CO2 Capture Process for Existing Coal-Fired Power Plants(DE-AROOOOO72)的研究,主要是制备陶瓷多孔支撑体和分子筛膜。研究并分析了制备纯沸石和复合沸石多孔支撑体的可行性;构建了多孔支撑体和分子筛膜的研究与制备平台;成功制备了多孔氧化铝支撑体和分子筛薄膜;对分子筛膜CO2的分离工艺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完成4份项目子课题的季度报告。

回国后与项目负责人Qiying Jiang一直保持联系,就项目的开展、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沟通。计划2014年下半年邀请Qiying Jiang到万博体育bet 进行访问交流。

钱海燕于2011年10月~2012年4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David Whyte课题组,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表面性质的设计与表征的研究工作,负责材料与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其性能测试等工作。出国交流的半年,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展了视野,同时了解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并与对方课题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选派高校教师出国学习深造,是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材料学院希望选派青年教师接受较长期系统的国际化学术培训,加速青年教师成才,构建未来的国际化的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队伍,形成结构优化、素质提升、视野开阔的学科梯队。

Baidu